tags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category
password
icon
 
浪漫主义时期:主要在19世纪,但是也延伸到18世纪和20世纪
特点:
自恋,注重主观情感。19世纪也有国家主义,注重“我们”,但仍然是主观的,可以被纳入浪漫主义。听浪漫主义的曲子总要了解作曲家的身平
情绪的涌动起伏,一定会有很平静的时候,也会有很激动的时候
对比:古典时期,巴洛克时期,客观性强。(表达快乐/表达我的快乐)
工业革命的影响:音乐传播加速,中产阶级加入观众群体
romantic一词在一开始是负面的,意为naive idealism or troubling fantasy。M.H.Abram’s The Mirror and the Lamp将浪漫主义凝结为一个中性的概念。
浪漫主义时期强调truths个性化的表达,没有the truth普适性的真理
Werktreure:忠于作品fidelity to the original work
sublime崇高(尼采的酒神态)入侵beautiful美。
议题:1.viewing instrumental works as vocal music VS listening to vocal music intrumentally
2.debate between absolute music and program music (music VS words)
 
親密性:德國藝術歌曲中對愛的渴望
  1. 钢琴小品:贝多芬“月光” 舒曼
  1. 艺术歌曲:
monumentality
改编。把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。一般都会有炫技virtuosity
 

艺术歌曲

19世纪是德奥作曲家抬头的重要时期。艺术歌曲几乎是德奥作曲家的天下
Art song,德语为Lied
艺术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多来自于名诗,通过作曲家具表现力的旋律呈现给观众
“毕德麦雅”(德语Biedermeier)一种躲避现实的方式
特点:内心世界(interiority, inwardness);主人公通常是边缘人物;自然风物(云、风)的拟人化;回忆;死亡
舒伯特《野玫瑰》:单曲。三个乐段重复(AAA),比较少见,诗节式。单纯如民谣,具有质朴感的艺术歌曲在初期被视为王道
!(期中考)《天鹅之歌》:连篇歌曲(song cycle),一共14首。其中每一首是调整式诗节式,不同乐段之间有变化,大部分艺术歌曲是调整式诗节式
《冬之旅》:也是套曲。技巧【音画】,用音乐来模仿外在的动态效果,如走路的脚步声代表离开,远方的号角声代表回忆。技巧【调性改动】,大调和小调,例《晚安》
音画和调性是舒伯特很擅长的技巧
叙事诗:《魔王》有对话。不适合诗节式,而采取从头到尾不重复的方式,称为通作。
 

期中复习

聆听题。作曲家都是舒伯特Schubert
  1. The Wild Rose野玫瑰,单曲,诗节式
  1. The Lime Tree from A Winter’s Journey椴树(来自连篇歌曲冬之旅),调整式诗节式
  1. Death and the Maiden死亡和少女,单曲,通作
  1. Gretchen at the Spinning Wheel纺车旁的葛丽卿,单曲,调整式诗节式
填空题。
  1. 19世纪音乐实践的社会背景:城镇化和工业化。工业化使得音乐的传播变快,城市化也使得中产阶级也有办法接触到音乐。同时,很多音乐组织形式与音乐评论、音乐研究都逐渐兴起。
  1. 天才/个人独特性:来自卢梭,每个人都是独特的,强调个人感受 真理:由于每个人的独特性,因此浪漫主义强调没有普适的the truth,取而代之的是truths 对作品的忠诚:所有作品都有一个最理想的状态,真理只有一种,即对作品的忠诚。在另一个语境下,真理又是唯一的“the truth” 无法表达的渴望:E.T.A.Hoffmann提出inexpressible longing只能用音乐来表达,因为音乐是最浪漫的。(他最早将浪漫主义凝结成一个中性的概念)
  1. 崇高与美:Burke 认为,崇高性与“大”相关,(例如浪漫主义作品越写越长,越写越复杂),美则与“小”相关;美是很光滑的,而崇高性让人觉得较粗糙,有点不舒服(例如浪漫主义中会使用比古典主义更不协和的和声);美是透明的,而崇高性是有点模糊的(例如有时听浪漫主义的作品会让人不知道作曲家的意图);美是轻巧的,而崇高性是厚重的(例如音多);美会给人带来喜悦,而崇高性会给人带来痛苦(因此听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并不会让人觉得“很美的音乐”)。用尼采的话来说:这是酒神的经验,一边痛苦,一边开心。 莫扎特的第41交响曲末乐章,其中乐器种类很多,声部对位技巧复杂,令人应接不暇,无法一下掌握住。约瑟夫认为莫扎特的这部作品音太多了,而莫扎特则认为作品应当有这么多音。此时开始有一种审美概念的转变:“崇高”入侵“美”。
  1. E.T.A.Hoffmann对巴赫音乐的评价:神秘、怪诞、令人恐惧。对浪漫主义的定义: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浪漫的,能表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(因此需要纯器乐曲,以贝多芬为典范),将我们代入一个与现实世界分离的场域
  1. 德国音乐学家达尔豪斯(CarlDahlhaus)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归类出三个重要的审美视角。 亲密性intimacy:强调主体性,如内心的世界、孤单、梦幻、回忆、乡愁、对未来的憧憬等。钢琴作品、小编制室内乐和艺术歌曲适合表达亲密性。 丰碑性monumentality:交响乐队适合表现丰碑性。例如,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交响乐队的基础上还把合唱乐队加了进来,让气势更加宏大,从而表达“我们”。 炫技性virtuosity:炫技性通常出现在以某种乐器为主导的体裁中,达成炫耀独奏家高超技巧的效果。有时作曲家会针对演奏家进行炫技段落的设计。
  1. 德奥艺术歌曲是西方的一种声乐体裁,兴起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,歌词多来自于名诗,作曲家有表现力的旋律,体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世界。二者相辅相成,达成更强的表现力。 常见主题:内心的情感、流浪出走、拟人(与物体对话)、回忆、死亡(终结渴望,入睡)、森林(阴暗神秘,令人恐惧) 经典作品:野玫瑰(舒伯特)天鹅之歌(舒伯特)冬之旅(舒伯特)诗人之恋(舒曼)等
  1. 舒伯特代表作:野玫瑰(原诗歌德);天鹅之歌;冬之旅(原诗穆勒);死亡与少女;魔王(原诗歌德);纺车旁的葛丽卿 舒曼代表作:诗人之恋(原诗海涅,渴望);环(原作)
  1. 舒伯特的音画:《晚安》脚步声;《椴树》风声、号角声;《纺车旁的葛丽卿》纺车的转动;《魔王》的马蹄声
  1. 交响乐(TheSymphony)、钢琴协奏曲(PianoConcerto)、钢琴奏鸣曲(PianoSonata)
  1. “英雄风格”涉及的技巧:作品体量大;肯定性的强调,附点后重拍的强调;Fermata停顿;开始的旋律不完整,完整的旋律出现在最后,具有发展性,头重脚更重;统一性,标志性旋律贯穿全曲 中期代表作品:第三交响曲(英雄),第五钢琴协奏曲(皇帝),第十七钢琴奏鸣曲(暴风雨)
  1. 华彩段:在钢琴协奏曲中,其余乐器停止演奏,给钢琴独奏炫技
  1. 延长记号(fermata):先停顿,再引出后面乐章,更有力度
  1. “C小调情绪”:小提琴家Galeazzi认为c小调适合表达英雄的死亡,非常有悲剧性。但c小调让人听起来并不开心,使用c小调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
  1. 这个时期他发现自己的听力出了问题(严重的耳鸣),去看医生,做治疗,但是得到了他会渐渐听力下降的事实。1802年他给自己的弟弟写了Heiligenstadt Testament(遗嘱),说自己不想活了,想要自杀。遗嘱上和自己父亲同名的弟弟的名字用空白代替。但是他写完了以后,最后又决定自己不能死,要与命运抗争。这个英雄的性格让他重生,艺术把他从死亡的深渊拉回。
简答题。请从风格(技术)、文化意义、道德审美意义等角度介绍贝多芬的“英雄风格”。
  1. 技术:作品体量大;强调的重音;fermata停顿;完整的旋律出现在最后,具有发展性
  1. 文化:第九交响曲中使用了合唱,可以表达人们之间的“和”与“团结他因此被视为文化上的英雄。
  1. 道德审美:丰碑性;自身经历(遗嘱);作品强调“目的性”歌德和黑格尔强调英雄在持续的自我自觉下,为了自己的目的不停地前行。贝多芬中期作品强调“目的性”,末乐章也会加重,使得套曲结构变成“头重脚更重”
 
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量子信息物理:原理与应用
Loading...